爱上海龙凤论坛

★★★

中国十大秧歌戏非遗项目 中国哪里秧歌戏最出名 秧歌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35号 上传提供 2023-07-25 评论 0
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中国民间艺术,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形式,其中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那么,中国秧歌戏哪里最出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秧歌戏非遗项目,包括定州秧歌戏、襄武秧歌、隆尧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祁太秧歌、蔚县秧歌、壶关秧歌、泽州秧歌、沁源秧歌,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秧歌戏非遗项目
  • 定州秧歌戏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定州秧歌戏的唱腔独特,地域特点浓厚,与河北省其他剧种如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等剧种风格迥异,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独特的传统戏剧。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代表剧目有《安安送米》《杨二舍化缘》《三拜花堂》《老少换妻》《借女吊孝》等。据买购网小编了解,定州秧歌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襄武秧歌
    襄武秧歌是山西地方戏曲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它从社火秧歌即地圪圈秧歌发展为行当唱腔齐备的舞台戏曲艺术,是山西戏曲艺术发展的鲜活标本。襄武秧歌诞生于清代中期,流行于山西上党和晋中地区,唱腔属板腔体,调式为徵调式,早期主要演唱小曲小调,后逐渐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有《流水》《乱弹》《圪联板》等12种基本板式和多种辅助板式,还有曲牌体音乐,演唱时节奏明快,高亢激越之中不失悠扬婉转。襄武秧歌的戏剧角色有小生、小旦、小丑、须生、青衣、花脸等行当道白以上党方言为主,表演形式简朴,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襄武秧歌现存传统剧目一百五十多种、现代戏两百五十多种,代表剧目有《嫁妻》《落花记》《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
  • 隆尧秧歌戏
    隆尧秧歌戏是冀中南地区特有的戏剧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中国著名的秧歌戏。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隆尧秧歌戏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隆尧秧歌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朔州秧歌戏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及内蒙古南部地区等地的传统戏曲剧种,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朔州秧歌戏形成于清初,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形成而来,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朔州大秧歌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也有一些是联曲体唱腔。其唱腔板式齐备,能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和情感。板腔体有“纽子”“二杠子”“三性”“急鸿崖”“介板”“滚白”“导板”七种基本板式。而联曲体唱腔分为“训调”“红板”两类,为大秧歌的传统唱腔。朔州大秧歌的剧目主要分为本戏、会戏、出戏三种,代表剧目《泥窑》《割红缎》《打酸枣》《买鹅梨》《拉老汉》等,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 繁峙秧歌戏
    繁峙秧歌,也叫奋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晋北繁峙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繁峙秧歌由民歌和歌舞发展而来,初期的繁峙秧歌活动大多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繁峙秧歌是在民间小调和社火秧歌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取北路梆子、晋北道情、耍孩儿以及民间乐曲等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步发展完善起来,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因其产生于祁县 、太谷而得名,在榆次 、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又称“平遥秧歌”、“晋中秧歌”,也是山西著名的地方传统戏剧。祁太秧歌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以祁县、太谷及晋中农民的生活故事为表现内容,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表演质朴粗犷,带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流行地区广大观众的喜爱。由太谷县和祁县联合申报的“祁太秧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蔚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晋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流行地群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蔚县秧歌深受山西梆子的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还借鉴梆子的音乐体制,形成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蔚县秧歌脚色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旦、丑等行当。唱腔以蔚县方言演唱,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发音方法。小生与旦可唱“训调”,“红”较少唱“训调”,“黑”则完全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代表剧目《回龙阁》《打瓦罐》等。蔚县秧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在中国是非常出名的,被誉为“上党小黄梅”。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形成了清、淡、雅、素的秧歌唱腔格调。秧歌舞蹈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演唱分生、旦、净、丑,代表剧目有《琵琶调》《打磨坊》《清官断》《白绫记》《打酸枣》《苏姐姐梦梦》等。壶关秧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泽州秧歌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传统戏曲剧种,因晋城古称泽州府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广泛流传于泽州县、晋城、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一带。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其韵调、节奏与高平当地一种说唱快板“打叉”很接近,乐器以鼓、小鼓、锣、小钹、镲、梆、木梆等为主。泽州秧歌的演唱不用丝弦管簧伴奏,一唱到底,全剧不加对白,构成泽州秧歌显著的艺术特色。代表剧目有《打棒槌》《打酸枣》《小姑贤》《打油堂断》《杀狗劝妻》《三娘教子》《鞭打芦花》《红罗衫》等。泽州秧歌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沁源秧歌
    沁源秧歌,俗称沁源小调,历史悠久,是山西沁源县地方戏剧,是在民歌小调基础上,由广场演唱的散板秧歌和花鼓秧歌发展而成的小剧种,流传于山西省沁源县、太岳山麓、沁河流域以及晋中、晋南的部分地区。沁源秧歌以当地语音为标准曲韵,曲调各有专名,如“平调”、“混江龙”等,传言有360调,现仅存200余种。沁源秧歌的调式俱全,以“宫、徵”调式为主,旋律上起伏较大,形成了粗犷豪放、强悍明快的风格。沁源秧歌的传统剧目有《送行》《小二姐梦梦》《打连成》《大观灯》《小观灯》《观花灯》等30余本。沁源秧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aigoo小编推荐国内其他著名秧歌戏:陕北秧歌剧、华州秧歌戏、平山西调秧歌戏、苇子水秧歌戏等。
中国秧歌戏国家级非遗产项目名录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申报地区或单位
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河北省定州市
秧歌戏(蔚县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河北省蔚县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山西省朔州市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山西省繁峙县
秧歌戏(祁太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山西省祁县
秧歌戏(祁太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山西省太谷县
秧歌戏(襄武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山西省襄垣县
秧歌戏(襄武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山西省武乡县
秧歌戏(壶关秧歌) 传统戏剧 2008(第二批) 山西省壶关县
秧歌戏(泽州秧歌) 传统戏剧 2011(第三批) 山西省泽州县
秧歌戏(沁源秧歌) 传统戏剧 2021(第五批)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传统戏剧 2006(第一批) 河北省隆尧县
注: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声明:中国十大秧歌戏非遗项目排行榜,是Maigoo小编主要依据国内著名的秧歌戏(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国内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名单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本榜单仅供参考使用,如果对于该榜单您有更好的建议,请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推荐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河北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大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皮影戏、秧歌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陕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的戏剧大省,民乐强省,据1986年全国戏剧普查,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48个,而陕西就有56个,占全国六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皮影戏、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福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福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福建,全国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福文化,是充满幸福感的福建文化。千百年来,福建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在祖国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双手和智慧努力开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孕育出独特的福文化。福文化融于闽山闽水,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是人们心中最质朴的心愿,也激发着这片土地上最具创造力的实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梨园戏、莆仙戏、永安大腔戏、四平戏、闽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桂剧、采茶戏、彩调、壮剧、邕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